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,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重点要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。这里的“土特产”如何理解?要从三个关键字入手:“土”,代表着植根于农业农村的乡土资源;“特”,是指特色,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;“产”,更多的是指产业。
农业农村有什么特色资源?丹东的草莓、赣南的脐橙、陕西的苹果、潜江的小龙虾……除了形形的特色农产品以外,优美的环境、良好的生态、原汁原味的农事活动、风格迥异的村庄、独特的人文地理等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,这些带有乡土特质的资源禀赋是城市里难以复刻的。
这些特色资源怎么利用?答案就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挖掘乡村多元价值。农业不但可以解决吃饭问题,还能够适用于观赏、游玩、体验;村庄也不一定只是解决村民居住生活,也能成为旅游景点,还可以为村民带来资产性收入。比如将村里闲置土地打造成城里人的“共享菜园”,比如将传统农事活动开发成户外体验项目……打开思路,就有无限可能。
而要把这些功能效益最大化、做得更持久,就得在“产”字上下功夫。把特色做成产业,把一产发展成三产融合。农产品,不仅生产在农村,以后加工、甚至更多的销售也可以在农村;农民,不但可以在田里劳动,也可以在周围的加工厂打打工、上个班,还可以开个民宿或者搞点儿其他经营,自己做老板。
近年来,各地通过发展“一村一品”“一镇一特”“一县一业”,把不少“土特产”培育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。但是,从全国面上看,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,主体问题是规模小、布局散、链条短,品种、品质、品牌水平都还比较低,同质化比较突出。
如何推动乡村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做好做细“土特产”这篇大文章?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具体部署,重点要在深挖乡村产业特色、快速推进产业融合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。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口,把乡村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。推进产业融合,纵向上要贯通产加销,横向上要融合农文旅,推动农村由卖初级农产品向卖制成品转变,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。要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,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,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,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,既要引导农产品加工公司向产地下沉、向园区集中,也要带领企业在带动农户、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,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,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。
看似不起眼的“土特产”,一头连着农民增收、乡村振兴,一头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,做好了这篇文章,乡村产业振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,就会为乡村振兴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聚焦“三农”领域大事、要事、急事、难事,权威跟踪“三农”领域热点、焦点、难点、重点话题,独家解析“三农”新闻事件,认真寻找新闻第二落点,用有速度的关注、有高度的站位、有态度的表达、有温度的关爱、有深度的见解回应社会关切。